筒瓦
筒瓦为半圆筒形的瓦,由筒型陶坯对剖制成,覆盖在仰板瓦的交界处,构成筒瓦屋顶,靠近屋檐口的筒瓦为勾头(宋代称华头筒瓦),顶端粘挂有圆形瓦当。中国宋代《营造法式》规定,筒瓦共有六个品种,自六寸至二寸五分。清代普通筒瓦宽自四寸五分至二寸五分,琉璃筒瓦宽自六寸五分至三寸
古代长安建筑用瓦。有大小数种。最 大的宽23.5厘米,厚3.1厘米,唇长4厘米,较小的宽15.2厘米和13.4厘米不等。其中大多数经过磨光,呈漆黑色,少数则未经磨制,呈灰色。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唐长安大明宫和青龙寺等遗址中多有发现。
覆盖屋顶的陶质建筑材料。呈半筒形,前端有凹凸的瓦舌。个别的筒瓦有瓦钉孔。器表饰较粗的绳纹。器内除素面外,往往有麻点纹、斜方格纹、菱形纹等纹饰。器体长度一般40多厘米,长的可达50厘米以上,直径为11厘米左右。一般为手制或模制,两侧有切割痕迹,舌部经陶轮旋转。整器不够规整,显得较粗糙。但火候高,相当坚硬。筒瓦为阳瓦,覆盖屋顶时,舌端朝上,相互叠扣。它与板瓦、瓦当相配,用于楚国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物上,大量发现于楚城遗址中,其流行时代大约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
战国建筑材料。战国时期城市建设日益发达,随之而起的是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这时,几何印纹硬陶的发展,使它成为建筑材料的理想选择。几何印纹硬陶是在战国时期流行于东南地区的一个品种。这类陶在胎土中含氧化铝较高,需经高温烧制。成后胎骨坚硬,呈灰黑色。战国时期,制造大量硬陶,并在入烧前,在胎体上模印出回纹,米字纹等。几何纹饰,作为建筑材料,同时达到装饰效果。
这块燕国筒瓦,瓦身镶贴的三角形黻黼纹,交错排列分成两组。这类瓦可能是当时覆在宫殿墙头上保护墙头的“护墙瓦”。燕下都故城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中间有一南北纵贯的河道将其分为东西两城。从东区出土的黻黼纹大型筒瓦看,当时燕下都的宫殿建筑是非常宏伟高大的。
筒瓦与合瓦都是古建或者是老式建筑所用的屋面材料
不同之处为:
1、形状
筒瓦的断面为半圆状,半径较短;合瓦断面为新月状,半径较大,圆心角约为60度左右;
2、用途
筒瓦为扣着使用,就是鼓肚面朝上,将事先在下面铺设的圆心角朝上且有一定间隔的合瓦的缝隙扣住;合瓦也可在筒瓦的位置使用,方法与筒瓦一致,但一般为普通民众家庭使用。而筒瓦的面层又分为两种:捉节和摞灰。捉节就是筒瓦之间仅为勾缝处理;摞灰则用事先搅拌好的麻灰在筒瓦表面进行涂抹处理,将接缝覆盖
广东谢屋满堂红古建砖瓦
1365275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