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马克.罗森兹威克与自己的同事进行了一次实验:把12只实验鼠放入三种笼子里,以此来评估这些实验鼠的大脑变化。
第一种是标准的笼子,每种笼子里放几只老鼠,笼子里有足够的空间、食物和水。
第二种笼子环境则是相对恶劣的环境,笼子空间狭小,必要的实物和水,一只实验鼠被单独塞在里面。
第三种笼子环境则设置为幸福快乐生活环境,有六到八只实验鼠被放置到这样一个大笼子里,里面还有各种玩具,每天还要更换,最多放置变换达到25种不同的物品。当然,还有充足的食物和水。
结果证实,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和在贫乏环境巾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其大脑皮层更重、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具有显著意义。
皮层是大脑对经验作出反应的部分,它负责行动、记忆、学习和所有感觉的输入(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这是这个实验的概述。它让你联想到什么?
我的答案: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而且是非常深刻。-熟知的破窗理论是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孟母三迁也是这个道理。
-间接的让我想起了那些留守儿童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他们本身的问题吗?
还是环境的问题呢,每一个远离孩子的父母都有脱离不开的关系。
-反思,现在的职场育人也是如此,人才培养的环境已经变了,很多公司已经让人才都是自生自灭了,育人的成分越来越少。
正如管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蘑菇理论,把新员工比作蘑菇,有些蘑菇长在阳光下,而有些蘑菇长在阴影处,其实就是让蘑菇自生自灭,能够成长的人,自我就成长了,不能成长的自我毁灭,自然界如此,职场更是如此。
有一句话,每个人都有一口自己的井。
换句话说,认知来源于你所处的环境,如果需要打破自己的井,就需要解决环境的问题,那么该如何解决呢?是不是环境就真的决定了一切呢?
你的答案是什么?
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维克多·弗兰克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样的环境中却活了下来?
因为,弗兰克在集中营中寻找到两个终极意义,支撑着他到最后活下来: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其实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那荒芜人烟、鸟不拉屎的地方却悟道了,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
为何他们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他们不是不受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对环境的观察,进行内心的自省,但我们更多的是受环境所累,被外界的环境扰乱的太多了,为此我们迷茫,我们焦虑,因为我们不能聚焦自己。
尼采曾经说过,一个人了解自己为何而活,因而承受得住任何煎熬。那么你希望做三只小白鼠中的哪一只呢?
-你可以主动选择环境,可以让自己成长的环境。
-你可以自我内省,观照,觉察。
-你可以不断学习,让你可以跳出你的井,坐天观井,而不是坐井观天。
河上没有桥还可以等待结冰,
走过漫长的黑夜便是黎明,
关键在于你是否想要活出生命的意义。
一旦你想明白了这一点,
那么,
面对前面的3牢笼,你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从现在就开始吧!